為了提高青年老師的教學水平,各學科組開展了輪流講公開課、評公開課的教研活動。2013年4月8日,在歷史組的安排下,我在高一(17)班講了一節(jié)公開課,我講授的內容是人民版必修二專題五第一課——《開辟文明交往的航線》。
由于學生在初中時學習過“開辟新航路”這一內容,有一定的基礎,因此學習本課時顯得相對容易。同時我也考慮到學生對知識的遺忘,以及初、高中對歷史學科的要求有所不同,我在上課前預設了幾個問題,給學生們布置了預習本課的任務。考慮到本課屬于世界史的范疇,而高中生接觸的多為中國史,學生學習起來難免有些困難,為了使本課更加的生動,我采取了問題探究、合作討論等教學方法激發(fā)學生的積極性;用簡單明了的語言化抽象為具體,用幽默風趣的話語講解枯燥的概念;再結合中國歷史上鄭和下西洋的史實,對比中西15世紀的兩大航海壯舉,總結中、西航海事業(yè)一個衰落,一個發(fā)展的原因。整節(jié)課總體上比較成功,課后,聽課老師對本節(jié)課給予了一致的好評,同時也提出了很多寶貴的意見。結合我對本課的感悟以及各位老師的意見,我對本節(jié)課做以下反思:
一.教學設計的反思
本課一共分為三個字目:“分散的文明”、“資本主義經濟的萌生”、“文明的鏈接”。其中第一、二子目主要講述的是“新航路開辟”前的世界,第三子目講述了“新航路開辟”的原因、過程、影響等內容。在對教材內容進行取舍時,我堅持以課程標準為導向,制定教學目標,對一節(jié)40分鐘的課作出了比較合理的時間安排:“分散的文明”、“資本主義經濟的萌生”兩個子目不是本課的重點,5分鐘帶過,重點講第三子目——“文明的鏈接”。
“文明的鏈接”這一子目中,“新航路開辟”的原因和影響兩個內容顯得尤其重要。在講述“新航路開辟”的原因時,我精選了五則材料,以問題探究的形式引導學生進行分析,學生們從“商業(yè)危機”、“經濟根源”、“社會根源”、“精神動力”四個方面得出了新航路開辟的必要性;從“地理知識的進步”得出“新航路開辟”的可能性。通過對材料進行閱讀分析,學生們概括材料的能力得到了加強,課堂氣氛也比較活躍。
在講述新航路開辟的影響時,鑒于學生們有一定的基礎,加之時間的關系,我采用了講述法,將其影響概括為四個方面:世界市場聯(lián)系之路;人類文明交流之路;殖民掠奪之路;思想震撼之路。
其中“商業(yè)革命”和“價格革命”屬于“世界市場聯(lián)系之路”的范疇,這兩個概念比較抽象,學生不易理解。對此,我還是采用了材料探究這一方法,引導學生進行系統(tǒng)的概括,得出了商業(yè)革命“商品種類增多、貿易范圍擴大、貿易中心轉移”的特點和價格革命“貨幣貶值、社會分化”的特點。
在講述“殖民掠奪之路”時,為了防止學生對“資本原始積累”和“資本積累”兩個概念混淆不清,我用詼諧幽默的語言進行了講解:“想必大家都聽過‘成功的背后不是滄桑,就是骯臟’這句話,資本的原始積累既滄桑也骯臟。說它滄桑是因為在新航路的開辟中隨時可能有喂鯊魚的危險,說它骯臟是因為歐洲資本主義的發(fā)展壯大是建立在對亞非拉國家和地區(qū)野蠻掠奪的基礎上的”;“資本積累則是資本主義發(fā)展到一定階段時的產物,這是的手段沒原始積累時那么缺德,顯得比較隱晦,比如商品輸出和資本輸出。”通過以上的講解,學生們豁然開朗,臉上露出了獲得知識后愉悅的笑容。
最后,為了進一步提高學生對比分析問題的能力,我將中西15世紀兩大著名的航海家——鄭和、哥倫布加以對比,學生們得出了中、西航海事業(yè)一衰、一盛的原因。在此基礎上,我抓住時機對學生就行了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的教育,使學生明白“海權關系著國家的盛衰安危,中國要想繁榮富強就必須對外開放,走向海洋……”結合我國航母的成功研發(fā),引發(fā)學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二.教學過程的反思
教學過程中,我認為自己在以下幾個方面做的比較成功:
1.課件內容豐富而不冗余。根據本課的教學容量,我將課件設計為23頁,主要是圖片以及材料。其中,新航路開辟的動態(tài)航海圖使學生了解到西班牙和葡萄牙殖民擴張的方向一個向西,一個向東這一事實,這與后面的學習有很大的關聯(lián),在此起到了很好的鋪墊作用。
2.語言比較風趣,調動了學生聽課的熱情。“西班牙女王伊莎貝拉為了支持哥倫布遠洋航行把自己的首飾盒都給當了,從此頭上只能插花而了”,用幽默的言語把平實的歷史講得豐富多彩、活靈活現(xiàn),何樂而不為呢。
3.問題探究,講練結合。我在整節(jié)課中,基本上以問題探究法貫穿始終,通過問題啟發(fā)學生,培養(yǎng)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緊接著用選擇題對所學知識加以鞏固,培養(yǎng)學生應用的能力。
當然,這節(jié)課也有很多不足之處,需要不斷完善:
1.時間把握的不是很好,課堂稍顯緊促。在講解價格革命引起貨幣貶值時,為了提高學生對歷史的興趣,對世界金、銀的分布,以及世界金、銀本位予以展開,導致在講解其后的內容時,時間略顯不足。為了彌補這一缺陷,又通過加快語速來加緊本課的進程,致使一些同學沒能跟上課程的進度,沒能達到本課預期的效果。
2.沒能處理好多媒體教學和板書教學之間的關系。雖然多媒體在展示材料、圖片、練習題方面有很大的優(yōu)勢,但它不能完全取代板書的作用。在講課的過程中,我忽視了板書提綱挈領這一功能,單純的利用課件講解。雖然課件上涵蓋了全部的重難點,但是為了保持課堂的連貫性,我沒有明確指出哪些地方需要做筆記這一問題,這就導致很多學生聽了熱鬧,丟了門道。在以后的教學中,我一定要時刻提醒自己寫上必要的板書,以幫助學生建立大致的知識框架。
3.沒有對本課的知識做一個系統(tǒng)的知識總結。高一的學生學習自覺性不夠,加上知識儲備有限,沒能建立一個系統(tǒng)的知識框架。這就要求老師在課堂結束前的幾分鐘對本課內容進行一個大致的回顧,以加深學生的印象。
以上是我在這次公開課后所作的深刻反思,常言道:“學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雖然在每次上課前我都會做出了精心的準備,但在教學過程中,我會越來越發(fā)現(xiàn)自己知識的有限,越來越感到教學過程中的困惑。所幸的是我還有著終身學習的理念,有著克服困難的信心,有著精益求精的追求,相信通過不懈的努力,我的教學水平定能到達一個新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