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高效課堂教學模式,提升教育教學能力
[2014-01-09] 作者: 來源: 點擊:15527

當前,新課程的背景,如何在“減負”的呼聲中,提高教學質量,這是擺在教師面前的新課題,需要引起我們的思考。說到底,需要提高教師的文化底蘊、教育智慧,擴大課程視野。因而在教學中必須提高教師業(yè)務素質,不斷強化教師教學行為的管理,才能實現(xiàn)課堂教學的高效。在具體工作中,應從以下幾點入手:
一、弘揚教師精神,營造高效的課堂環(huán)境
“打造“生本”課堂,實現(xiàn)高效教學”,必須引領教師精神,引導教師的價值取向。教師的心靈就是織布機,針線在這里牽引,力在這里緊繃,梭子在這里轉動。課堂牽動著教師的心,極大地影響學生情感體驗的形成。這樣的課堂不僅是知識的學習,更是一種心靈的滋養(yǎng)和生命的啟迪。優(yōu)秀教師在教學中總能將自己、教學科目和學生聯(lián)合起來。因此,實現(xiàn)教學的高效,必須注重從構建良好的師生關系入手,營造高效課堂的環(huán)境,讓學生樂學、愛學。
偉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說:“我們必須學會變成孩子,才能成為孩子的先生,這樣才會有驚人的奇跡出現(xiàn);師生立刻成為朋友,學校立刻成為樂園,學習立刻成為趣事,你也便成為真正的先生。”怎樣才能構建這良好的師生關系呢?做為教師應著力抓好以下幾點:
1、輿論引導,精神引領,鑄造師魂
教師精神流失的時候,正是教育把該做的事情遺忘掉的時候。近年來在復雜的社會風氣面前,一些教師變得市儈,心中缺少社會責任感,缺乏敬業(yè)精神、業(yè)務水準低、熱心于搞家教……歸根到底是缺少“教師精神”。
在教育教學工作中,應加強教師師德修養(yǎng)教育,鑄造教師精神。走向三尺講臺,教書育人;走下三尺講臺,為人師表。
2、關愛學生,尊重學生,增強責任感
    熱愛學生是教師的天職,是師德形象的核心,也是高尚的道德情感。“沒有愛就沒有教育”,只有付出愛了,教師才能成為讓學生喜歡的教師,才可能成為優(yōu)秀的教師。當學生認定你愛他時,“親其師,信其道”,批評可能被學生理解成關心和幫助,表揚可能被認可為肯定和鼓勵;相反當學生認為教師不愛他時,批評可能被學生理解成歧視和“挑刺”,表揚則會被認為是討好和利用,其結果往往輕一點是教師的努力看不到效果,重一點是師生間產(chǎn)生矛盾和沖突,從而導致學生產(chǎn)生了抵觸和逆反心理,造成厭學的情緒,教師教得再好,也無法達到課堂的高效。因此說,學生是教師專業(yè)成長的持久動力源,是教師專業(yè)成長的期待者、見證者、評判者、促進者和受惠者。
因此,我們每一個教師要有較強的責任感,富有愛心,必須做到以下幾點:
1、要尊重學生,公平對待所有學生,把每一個學生視為自己的弟子,尊重學生是教育的前提和基礎,因為在學生眼里,他們最希望教師對所有學生一視同仁,不厚此薄彼;他們最不滿意教師憑個人好惡偏愛、偏袒某些學生或冷落、歧視某些學生。
2、必須要了解學生,了解他們的愛好和才能,了解他們的個性特點,了解他們的精神世界。只有了解了每個學生的特點,才能引導他們成為有個性、有志向、有智能的完整的人。教育是人學,是對人類靈魂的引導和塑造。
3、要尊重學生們的人格和創(chuàng)造精神,與他們平等相處,用自己的信任與關切激發(fā)他們的求知欲和創(chuàng)造欲。
二、備好課,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學生減負,并不意味著教師也減負,從某種意義上說,教師反而要加壓,教師要騰出更多的時間去鉆研教材教法,備課堂、備學生、備作業(yè),積極探索有效途徑,下功夫提高課堂教學效率,以確保減負不減質。減負只是還原教育的本來面目,提高質量是永恒的主題,是學校的生命線。學校教學常規(guī)是教學的行為規(guī)范,教師“教學五認真”是教學常規(guī)的主要內(nèi)容。
高效教學要求教師做到:備課要“透”,上課要“實”,作業(yè)要“精”,考核要“嚴”,輔導要“細”,教學要“活”,活動要“勤”,負擔要“輕”,質量要“高”。從而將教學諸環(huán)節(jié)的工作做細、做實、做到位,促進教學質量的提高。
在強化生本課堂教學上,教師應做到以下幾點:在教學內(nèi)容上,做到“三講三不講”,所謂“三講”,講易混點、易錯點、易漏點,“三不講”,學生會的不講,學生通過自學也能會的不講、學生怎么學也不會且又高于課標要求的不講;在教學的時間安排上,要求做好10分鐘-25分鐘-10分鐘的合理安排,課堂的前10分鐘用于對知識的鞏固和檢查,或對預習任務進行檢查等;中間25分鐘用于師生互動釋疑學生在對新知識閱讀感悟和提出的疑問;最后10分鐘針對本節(jié)課所學習的知識進行知識的遷移和鞏固;在教學過程中,做到“五個落實”,所謂“五落實”即一落實學生的思考——讓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二落實學生的觀察分析——讓學生掌握知識的獲得過程;三落實學生自己表述——讓學生內(nèi)化知識;四落實學生的動手——讓學生體驗實踐;五落實學生的概括歸納——讓學生主動探究、主動參與。
三、不斷閱讀,提升文化底蘊
蘇霍姆林斯基說:“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閑時間,不至于把備課變成單調乏味的死摳教科書,那你就讀學術著作。”“只有當教師的知識視野比學校教學大綱寬廣得無可比擬的時候,教師才能成為教育過程的真正的能手、藝術家和詩人。”只有讀書,讀書,再讀書,才能使每一位教師深知本門學科的淵源。如果一個教師能不斷開闊自己的文化視野,主動積極地豐富自己的文化知識,他就能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他就能在課堂上左右逢源,游刃有余,因而他的教學也最有底氣,他的課堂效率也就越高。
當前這種文化底蘊深厚的教師越來越少,相當一部分教師缺乏靜心讀書的心態(tài)與習慣,把教書當作一種職業(yè)生存方式,缺乏一種事業(yè)追求,從內(nèi)心深處難以產(chǎn)生閱讀需求,即使讀書,也帶有較強的功利性,如為了提高學歷、培訓過關、寫職稱論文等,文化底蘊的缺失,導致這些人教學思想的僵化。因此做教師要要求自己每年至少選讀10本好書。要求自己寫好教育隨筆,積極參加學校舉辦的讀書匯報或討論活動,交流思想,激活思維,分享經(jīng)驗,讓自己在知識的積淀中提高文化底蘊。
不同的時代,對教師的要求也不同,昔日要給學生一滴水,教師要有一桶水;要給學生一碗水,教師要有源源不斷的水源,這種思維模式已不能適應高效課堂的要求,如今我們要的是給學生源源不斷的泉水,這就要求我們教師教會學生尋找水源的方法。對此我們教師,應不斷提升文化素養(yǎng),豐富教育生活,樹立高尚師德,為自身不斷發(fā)展拓寬途。
四、提高教育追求,促進專業(yè)成長
德國著名哲學家、心理學家和教育家雅斯貝爾斯在《什么是教育》中說過,“教育是人靈魂的教育,而非理性知識和認識的堆積。”這種人的靈魂的教育必須是立足于人與人之間人格平等之上的交流、合作、共同參與、共同創(chuàng)造、共同分享的基礎上。因此我們要求在師生自主學習、多元理解或交流互動中,教師必須將自己的情感融于學生已有的知識、經(jīng)驗、思考、靈感、興致,讓教師在與學生的互動、心與心的交流、思與思的搏動和情與情的共鳴中,適時地做出反應和調整,使自己的教學直抵學生的理智和心靈,使自己進入多姿多彩的課堂狀態(tài)。因此一個好的教師要不斷提高自己的教育追求,從學生視角,找準落點,促進自己的專業(yè)成長,實現(xiàn)自身的教育價值。
在教學中,對每一位教師,從學生的視角,尋找落點,引導他們總結自己的教育體驗,學會反思自己的教育行為,探索適合自身發(fā)展的專業(yè)成長之路。
培訓和自主學習、自主訓練的過程中,逐步成為一名專家型或學者型教師,不斷提升自己專業(yè)水平的持續(xù)發(fā)展過程,促進教學理念、知識體系、教學藝術的豐富與發(fā)展,從而達到課堂教學的最優(yōu)化,效率的最大化。